日前,一事觸發,覺得還是有必要梳理下,故先以碎念之形式鋪陳,必然漏萬,惟愿掛一。
1、從事故說起
· 下意識的危害
一名新入職的叉車司機叉一垛卡板上架時舉升過高,導致最上面一塊碰到貨架橫梁后,垂直于叉車下墜,即便叉車上有頂護,強度足以確保不被傷害;即便叉車司機戴了安全帽,可以進行二次保護,該同事還是下意識地伸手護頭,不幸伸出頂護被卡板切斷手指,所幸匯報及時,處理得當,手指還是接活了。
下意識是一種應激反應,不當甚至危險的下意識需要我們訓練以消除隱患,以前靠培訓認證,靠口傳身授,靠事故分析/分享會,靠鼓勵隱患、險肇的上報以挖事故之冰山,斷事故之根本,如今AR/VR喊了這么多年,我以為,在物流業最大的應用價值之一,便是安全培訓和代入式的事故仿真,知者行之始,行者知之成,經歷一次,好過說教一萬次。
· 致命的爽快
24小時作業的倉庫,多在凌晨安排宵夜,一裝卸工為了錯峰,接近零點便快步離開庫房,不料迎面撞上一臺叉車;叉車司機同樣想錯峰宵夜,所以開得較常速快些,且心不在焉,沒有觀察到貪涼未著反光背心、未戴安全帽、突然闖入的裝卸工。不幸的是,裝卸工后腦著地,最終不治,血肉之軀,如此脆弱,生死之距,不過身高。
叉車司機因涉嫌過失致人死亡被批捕,系統的事故分析會識別出很多原因,但涼爽、舒爽和心快,行快,是致命原因之一。
· 城門失火,殃及池魚
叉車司機中,血性男兒居多,因緣際會,時有口角,偶動手腳。一次兩叉車司機因口角撕扯,主管勸架,凌亂中,一高車司機左腳誤抵油門,勸架之人被車底包邊剮蹭腳背,瞬間骨肉分離,疼痛萬分,撕裂之聲穿透庫區。
勸架之人于公,履行職責,于私,一身正氣,卻因此受傷,實屬不幸,但萬幸的是,手術順利,恢復良好。此案例,教訓之一是處理爭端時,首要控制風險源,正如交警查車,首先管控的是車匙。
· 陌生的風險
某倉庫作業量激增, 從外庫調入一名叉車司機,主管簡單交代了分工,便去跟進其他工作,不一會接報,稱該司機將叉車開下月臺,前往現場一看,叉車呈倒栽之式,后輪靠平臺,叉齒尖戳地,幸好叉車司機系了安全帶,僅是門牙磕掉一顆。
分析原因,其一,所分配叉車較其常用叉車油門輕,導致加速過快;其二,外庫為連續式月臺,左右通達,縱橫交錯,支援的倉庫為分段式平臺,且平臺較窄,僅為解決車輛與倉庫的高度差。物流營運,人機物法環,皆是需要熟悉的,陌生的設備、環境,隱患極大。
· 知易行難
前面四個都是倉儲的事故案例,最后一個,講講運輸,是個親歷的事故。某項目啟動,初期指標極差,遂在城西客戶處現場督戰,近40個小時未合眼,凌晨5點趕回城東,一路逢燈必睡,已然深度疲勞,仍勉強支撐,不料最后一個彎道,雙眼緊閉,車輛失控,直接撞上停在高架橋墩口的一輛小貨,瞬間,撞擊,爆炸,粉塵,煙霧,六根立刻清醒,慶幸,各種巧合,大難不死,三未傷害。
疲勞駕駛,是導致運輸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,運輸安全管理的底層技能,包括了防御性駕駛、防疲勞駕駛、防分心駕駛和防側翻駕駛,當過學生,也做過老師,不可謂不知,關鍵時,卻調用失敗。安全管理最大的敵人,在于僥幸,在于逞強,在于誤判,知易行難,需信解受持,知行合一。
2、風險認知
風險是什么?風險=后果x概率,針對后果與概率組成的不同象限,基于資源的約束,我們有側重,以針對性管理,但在意識形態上對于風險的認知,需要恪守海因里希法則,即冰山理論。這里需要認識到,通過當時大數據歸納出的海因里希法則,揭示的是事故形態背后的風險勢能,我們通常會用隱患、險肇和事故來對安全狀況進行分級描述,但生發他們的風險本就同根同源,因緣和合就會轉化為不同程度的結果。你重視,有措施,踏實閉環地PDCA,就會有改善甚至消除,可能是現在完成時,也可能是將來完成時,但從合理的周期評估,安全狀況會比不重視,無措施,或者只是做了個P的,要好很多。
補充說明下隱患(PI)、險肇(NM)和事故。在你必經之路上有塊大石頭,是隱患,你發現了它,避開或搬走,隱患消除;你開始沒有注意它,快接近時猛然發現,差一點被絆倒,或者被絆到,踉蹌了一下但沒有受傷,是險肇;被絆倒,人受傷,或者物受損,是事故。
3、管理路徑
安全管理是個系統性工程,多年來各行業都形成了成熟的管理體系與管控模型,主管機關也越來越重視安全,總體來看,隱患轉化為險肇乃至事故的概率呈下降趨勢;但需要注意的是,物流行業本身是低門檻準入、多要素對接、標準化漸進的復雜場景總成,邊界真空多,運轉需求快,資源投入省,人機交互頻,交叉作業繁,安全管理,還是要遵循基本原則,真抓實干,安全投入的價值評估,要結合安全狀況的風險評估和事故仿真來綜合考量,堅持采取冰山理論構建的事故金字塔,鼓勵隱患識別和險肇上報,關注事故轉化率,來呈現投入產出比。舉一個例子,所服務的所有企業中,某P公司的安全體系建立和實施最是知行合一,即便在某灣漏油事件之前。在不忘安全初心的踐行上,令人敬佩。
安全管理的基本路徑分為風險識別、風險評估、風險量化和風險管控,具體描述和示例,如下圖。
4、提升維度
管理工具的掌握與應用,類似身法到心法,如舊文提到的“訣竅”,開竅的前提,是熟讀口訣,熟練套路。安全管理的開展維度,也是如此,個人以為,從物流運營層面安全管理的提升維度而言,橫向是人機物法環,縱向是人貨車線場,其中,迅速提升安全業績的切口,或者反過來說,阻礙安全業績提升的難點,是人。
類似質量事件,在安全事件的原因分析時,高頻輸出的直接原因之一,是員工不愿意執行正確的行為,而承載的根因,實際是個人或集體對于流程的動態調優,基于自我認知實施的趨利避害。很多時候,執行者或管理者,在對于安全風險的認知時,會選擇性地縮小概率,即便可能出現嚴重后果。這有點類似于針對安全風險的虛擬或增強現實,只不過,是反向的。
5、軟洗腦,身心靈
意愿+能力,是成事的二要素,安全管理之人的管理,要關注意愿和能力。以運輸模塊為例,執行者或管理者安全管理意愿的養成,需要文化與機制,氛圍與規則,曾經嘗試過用健康手環協助管理司機的作息,也有過非議,也存在作弊,但更多是為了意識形態的強化。除了對當事人關注外,還要延伸至家人、朋友,統一價值觀,形成氛圍,建立習慣,共同監督。人的管理,要注重減負,盡量消除司機的無關工作,good driver just drive。
能力上,特別要加強對防御性駕駛、防疲勞駕駛和防分心駕駛的培訓及能力驗證;除了人、車、貨外,還要關注“線”,針對行駛路線(含“場”——始發和目的地),編制《道路風險圖》和《行程計劃》,幫助“人”識別風險,按部就班。要重視、持續針對GPS、VDR或者其他IoT設備采集的數據挖潛,識別不安全行為、不安全設備和不安全場景,察于未萌,提前干預,消除隱患,減少險肇,改善事故率。
6、硬賦能,倉干配
隨著5G時代的到來,信息技術與物聯網技術在安全管理上,應該門檻更低、場景更多、鏈條更長、空間更廣,特別針對自動化或半自動化設施設備普及率偏低的物流運營場景,充分通過軟硬結合,實現安全風險管理的可視、可知、可控、預警、預測、預決策,真正踐行科技興安。
舉三個例子,一是多年前計劃在某倉儲項目上投入一套叉車碰撞預警系統,基于UWB定位技術對于人車、車車的突然闖入或小于安全距離實現預警與制動,但當時的成本過高,最終未能實施;二是某運輸項目針對司機疲勞駕駛的防控,客戶投資了一套英國進口的設備試用,價值近4萬,安裝在方向盤上,但也只是聲光預警,效果一般;三是某運輸項目,為了識別司機在途是否有分心或疲勞駕駛,安全管理員每天需要拷貝大量的行車視頻逐一觀看,人工甄別。
科技興安的需求散雜卻剛性,且等有意愿、有能力的企業挖掘?;谲浻步Y合,進行風險診斷,提供一攬子安全管理解決方案規劃、設計與實施的企業,兼具社會與經濟效益,應大有機會,暢想下產品線,即是:
·以SaaS固化規則、打法,實現安全管理的線下標準化和標準的線上化;
·以IoT設備采集數據,可視、預警、管控過程;
·以企業及行業數據洞察、挖潛,乃至驅動決策;
·以VR/AR技術進行崗前、轉崗、回顧及專題性培訓,真正讓員工融入場景,照見五蘊皆有。
7、結語
無危為安,無缺為全,防微杜漸,善莫大焉。期待物流企業設置更多的首席安全官,安全管理的重心,也逐漸從事后,轉向事中與事前。
來源網絡